一个平凡家庭出身的女生,却营造假名媛形象透过手段诈骗纽约上流圈。
真人真事改编,故事取材自记者JessicaPressler在《NewYorkMagazine》上发表的文章《HowAnnaDelveyTrickedNewYork'sPartyPeople》一位俄国出身德国长大的女生Anna,如何造假名媛身份,骗过纽约菁英,在上流社交圈大规模骗吃骗喝!
《创造安娜》|正式预告|Netflix
2013年安娜来到纽约,宣称要开创价值4000万美元的安娜德尔维基金会(AnnaDelveyFoundation)事业,这是个集结艺术、文化、时尚的高级俱乐部。并假造文件「证明」自己能继承6700万美金(约新台币19亿)信托基金。
剧情一开始的引言就很吸引我,「全部都是真实故事,虚构的部分除外。」
你会忍不住好奇,既然全部都是真实故事,那么为什么有虚构的部分?而虚构的到底又是哪部分?
我想这个注意事项就足够引起讨论了。
现在的人,无时无刻活在网路上。隐私已死,但我才刚开始。
撇开诈骗的部分,AnnaDelvey真的是了不起的人。她想出名,而她做到了,尽管手段不光明,但是她做到了。
她很出色、有天赋、有脑袋、有计画,而且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,这是我最欣赏她的地方。她拥有强大的气场与极具说服力又迷人的语调,无形之中就会对她产生好感,甚至是敬畏。她知道自己的能耐,我欣赏她的自信心以及她势在必得的企图心。
第一集的最后,安娜决定进行诉讼,原因不为别的,就为了她精心营造的形象,她说:「TheywillnotcallAnnaDelveyadumbsocialite.」
AnnaDelvey不能被称为无脑名媛。
「不让任何人用过去定义自己,让他们见识你在打造的光明未来。」
这是安娜的爸爸对他说过的话。我想,这就是安娜的人生准则吧。
我的未来由我打造,过去如何已经不重要了。
为了建立她理想的未来,她伪造文书向不同银行申请贷款,连华尔街最精明的金融律师也被愚弄。最后因付不出酒店住宿费,在2017年被捕入狱,2019年因重大窃盗罪等8项罪名被判处4至12年监禁。
「我们内心都有一点安娜的影子,」辩护律师在法庭上这么说。
普瑞斯勒在报导中提到,纽约充斥着数不尽的金融交易和商业文件,「安娜看透了纽约的灵魂,她了解如果用闪亮的物品,像是大把的现金和财富来分散人们的注意力,他们就会看不到其他东西。而这轻而易举。」
随着剧情的推演让我对Amma的欣赏也直线下降,说谎或自欺欺人者,好像都是那样。不断重复说着不会兑现的诺言。而Rachel的反扑与Jeff持续对安娜的维护,形成强烈对比,却也让人雾里看花,安娜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。
「反覆对自己述说同一个故事,多年下来就很容易陷入这个心理惯例,认为它就是事实。」《#原子习惯》
Anna大概是陷入这种心理惯例,不断的重复自己有信托基金,自己很有钱。
大家都认为纽约可以发财的地方。这个城市,每天都有大量无形的金钱在交易,对於安娜的朋友和想与她做生意的人来说,没有理由相信她不是她所说的那个人——一位有品味的德国女富二代。
而且多年来,她一直在扮演这个角色,并且看起来也是如此。在JessicaPressler的文章中提到:「在我的报导的中,人们一直在问:为什么是这个女孩?他们指出,她(安娜)不是超级性感,也不是超级迷人。她甚至不是很好。她是如何让大量很酷、成功的人相信她?」
比起真实的财富,安娜拥有很明确梦想,当你拥有强大且明确的梦想时,也许你也会自信爆棚的觉得自己营造出的一切是真的。
美国纽约州最高法院法官基瑟(DianeKiesel)曾在庭上训斥,五光十色的纽约蒙蔽了安娜的双眼,「任何用高额金钱能买得到的东西她都想要,问题是她没有钱,安娜所有的只是一场大骗局。」